有地方政府发布消息,从2020年起,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在年底前全部实现。也就是说,2020年,公立医院、高校等单位先后取消事业编制已经成为定局。
2016年,人社部在第二季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的说法是这样的:“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其实质就是这些机构要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是还会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
所谓的衔接办法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有编制的人,保留原有编制,退休后就可以把这些人的编制回收,新人则不再发放编制,实行市场经济下的合同聘任制度。等到编制人员全部退休后,剩下的员工全部都是“合同制”。
“取消医生事业编制”不再停留在文件里
深圳于2015年6月率先出台《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公立医院将去编制化、去行政化。深圳的新建市属医院全面取消编制,已有编制的“老人”不变,新入职医生采取聘用制。
2016年5月,山东省编办和省人社厅公布了《关于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到,自2016年起,不再安排公立医院用编进人计划,由公立医院在人员控制总量内自主制定、执行新进人员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随后,济宁市直公立医院近日首次招聘“备案制”医务人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6家市直医疗机构的96个岗位(149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今后这些新进人员再也没有事业编了。招聘的最终结果,报济宁市人社部门备案即可。
从深圳到济宁,再到宁夏,喊了多年的公立医院“去编制”改革,终于从“走出文件”,并实现从个别地方到省区级行动的破局,“去编制”改革方向日益明朗。
取消事业编最终实现同工同酬
医务人员有编制内外之分,这是公立医院的普遍情况。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编制管理部门事先核定,财政部门核定的经费,也与编制密切相关,所以医院无法拿到足够多的岗位编制。于是根据医院岗位及经济效益,编制不足部分就有了合同护士、临时护士、代理制护士等五花八门的用工方式。尽管他们承担了大量业务,也为医院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但薪水、职称等待遇方面分出了“三六九等”,非常不利于团队的建设。
对于这种不公平,非编人员屡有吐槽,医院领导也很为难,表示要缩小差距。然而,但现实举步维艰。实行备案制后,短时间内,由于财政拨款的原因,备案制新人与编制老人之间肯定还会存在待遇上的差别,但所有新入职人员能够实现“同工同酬”,消除身份差别,随着“老人”自然减员收回编制,最终消除医院内所有人员身份、待遇的差别。
期待公立医院去编制化再提速
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化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灵活的用人机制。”2016年,北京市对公立医院将探索其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黑龙江等地已决意打破编制“天花板”,实行全员聘用制。期待经由立法路径,公立医院去编制化再提速,真正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
来源:护理人【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