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2025年度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本年度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北京卫健委,2025)。在坚持科学评价、破除“唯论文”论的背景下,《通知》进一步对评审条件、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
本次高级职称评审涉及医疗、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中医药、预防医学、基层卫生、卫生科研等专业,评审标准按照均《北京市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京人社事业发〔2023〕5号)执行。
《通知》明确要将门诊工作时间、现场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检查报告数量、药品调配和处方审核数量、护理工作时间等作为申报条件;将诊疗疾病覆盖范围、单病种诊疗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治疗效果、开展手术或操作的范围、手术难度和质量、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处方点评质量、护理服务质量、现场处置案例数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科学准确评价其职业能力和水平。
今年,北京市在部分专业试点利用病案首页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数据,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用和患者管理四个评价维度,评价申报人的临床工作质量,探索建立“临床评价数据、案例代表作、专家评审”三位一体的职称评审路径,进一步提升职称评审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同时,传染病知识依然是一大考核重点。在高级职称答辩中,将继续对申报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考核。北京市明确要求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学习不少于20学时的相关内容,并提供线上培训合格证明。传染病知识将作为职称评审的“硬指标”,不能缺项。
为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北京市再次对基层职称评审政策作出优化,单设“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标准,突出服务基层的工作年限与接诊数量、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健康教育次数与健康档案管理量、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与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等评价标准。“基层高级职称”在基层机构或基层流动中使用有效,基层人员可根据工作性质自愿选择申报“基层”或“非基层”职称。
《通知》还提出在区以下卫生事业单位探索“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模式,设定单独评审组、单独职数,专岗专用、单列管理。对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30年且中级职称取得满10年,仍在诊疗一线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加大职业道德、考核结果、基层服务水平、群众认可度等方面的权重评定高级职称。
同时,《通知》明确将继续落实对口支援基层卫生服务有关规定。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须分别在基层卫生单位累计服务40周或36周,或在89个山区乡镇卫生单位服务满8个月。
此外,按照《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京卫医字〔2007〕45号)要求,北京市申请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务人员每年须在社区服务不少于15天。未按时完成者,将被限制申报职称;按期完成且获得群众认可者,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为鼓励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人员晋升,《通知》特别设立破格申报机制,适用范围包括在医疗卫生领域有重大突破或紧缺急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科研成果突出的技术骨干等。此类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资历、年限要求,需经单位推荐并通过破格资格答辩后,再参加专业答辩。
《通知》同时明确,对于使用引进或研发新技术、通过推荐信破格的人员,有关单位要详细填报相关情况。此类破格人员需要先通过破格资格答辩后,再进行专业答辩和评审。
同时,北京市继续对参加新冠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实施优待。《通知》明确,抗疫一线人员可提前一年申报高一级职称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其抗疫工作可计入基层服务经历、继续教育学时,其中,表现突出、获记功或以上奖励的,可直接聘任高一级岗位,突破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此外,疫情期间的核酸采样、院感防控等任务,可三倍计入下基层服务时间。
为调动编外人员积极性,《通知》要求职称评审在推荐、评审、晋升等方面对编内外人员一视同仁,评审标准一致。申报指标需按编外人员总数测算,单列管理、不得挪用。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通知》明确可申报正高、副高职称,条件上适度放宽教学、科研要求,重点考察临床实战能力,由所在区人社部门和卫健部门审批后,可免除到农村、社区服务要求。
《通知》强调强化医德医风考核,将利用职务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纳入考核范围,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通知》还指出,职称评审实行代表作制度,申报人须提交能够体现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论文、科普作品、病案报告、技术创新案例、护理服务案例等。其中,综述、个案报道(3例以下)、译文、增刊、特刊、电子网络版(列入核心期刊的电子网络版除外)等类型论文不予认可,病案报告、护理案例等须参考官方模板撰写。作品正式发表时间截止至2025年7月31日。
整体来看,北京市2025年度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在坚持严标准、公平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绩导向、基层导向,既回应了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也为多元人才提供了晋升通道。对于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而言,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依然是顺利晋升的关键所在。